投资者教育 INVESTOR EDUCATION
【新书连载之《如何进行期货交易》】破碎的水晶球——期货交易中的预测分析(三)
有过期货交易经历的人都会发现,有些基本面方面的消息出来后,期货价格上蹿下跳,但现货价格却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期货价格会如此敏感,如此强烈呢?
首先,期货价格是远期价格,它反映的是未来市场的供求关系,具有预期性作用。而现货价格是即期价格,它反映的是现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尽管未来价格与现在价格是有联系的,但其表现方式不同是合理的。比如,有时它会比现货价格高,有时又比现货价格低。
其次,大多数基本因素的变化,本身就是远期性质的,比如,国家的政策变动通常会提前发布,其真正的影响在远期;又如,天气的变化,尽管是现在时,影响的是现在已经种植的作物,但这些作物实际上仍旧属于未来供应的商品。由于基本因素本身的远期性,其对远期的供求关系会产生重大影响,对现在价格的影响较小是正常的。
最后,期货交易采取买空卖空方式进行,因此,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受交易者心理预期变化的左右,从而导致期货市场价格以反复的频繁波动来表现其上升或下降的总趋势。
买涨不买跌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当市场价格上涨时,赚钱效应会使更多人愿意买进,并且有些人还愿意进行实物投机,即买进货物后囤积起来。尽管这些购买者并非是对货物的真正需求者,但至少暂时加大了需求,加剧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当市场价格下跌时,情况又反过来了,甚至连实际使用者也会降低储备量,这又加剧了供大于求的程度。
在期货交易中,这一现象不仅存在,有时甚至会表现得更突出。当市场处于牛市时,人气向好,一些微不足道的利好消息都会刺激投机者的看好心理,引起价格上涨;当市场处于熊市时,人心思空,即使有利好消息也会被忽视,而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空消息则会被放大,以至于价格继续下跌。
与中小投机者相比,大投机商引发期价涨跌的能量更大,这也是交易者为什么特别关注大户持仓数量及方向的原因。大投机商的过度投机,很可能导致期价非理性的涨跌,这种涨跌,用其他合理的因素是无法解释的。比如,美国的白银期货,从1979年的每盎司6美元一度上涨到1980年年初的50美元,但那是亨特兄弟操纵的结果。后来由于操纵失败,银价又回到了老地方。
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走向这一思路出发,人们自然会想到,如果能够搞清楚现在价格水平下,究竟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不就能够预测价格走向了吗?这个想法,理论上完全正确。但困难在于:未来一段时间内,需求量和供应量会有多少,这是不确定的。因为除了要受价格影响外,还要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前面提到的种种因素,经济周期、政府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及国际市场行情因素、投机因素、季节因素等,以及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风云突变的政治因素等。提前把握需求量和供应量谈何容易。
首先,基本面分析要求拥有及时准确的数据、全面可靠的信息,这些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是很难的;其次,光有数据还不行,还需要有科学的统计及处理方法,这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仍旧是一道难题;最后,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一些因素不仅无法量化,而且也无法预料的。
然而,不容易做与有没有价值是两回事。应该说,基本面分析在行情预测方面不仅有其合理的地方,而且真正做好了其价值是很大的。尽管基本面分析也有盲区,不可能预测突发事件,但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并非常态,而且即使被突发事件打个措手不及,拥有良好的基本面分析能力的交易者在如何处理以及合理评估事件影响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基本面分析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着眼点是行情大势,不被日常的小波动迷惑,具有结论明确、可靠性较高及指导性强等优点。
有的交易者非常关注基本面消息,看见一条消息,立马判断是利空还是利多,并据此进行交易,但结果发现市场对此消息竟然没有反应,有时甚至还会走出相反的行情。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是否对消息的理解太简单了,出现认知偏差。
(1)缺乏整体观
有报道说:“某地棉花产量今年有望比去年增产10%。”这一消息对行情是利多还是利空?有人可能会不屑一顾地回答:供给增加,显然是利空。能下这个判断吗?不能!因为该地增产不等于其他地方也增产。如果报道的内容为“我国棉花产量今年有望比去年增产10%”或“全球棉花产量今年有望比去年增产10%”,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全球棉花产量今年有望比去年增产10%”,仅凭此还不足以判断供需关系,因为还不知道今年需求情况怎么样。如果今年全球棉花需求有望比去年增长15%,恐怕大家还是认为行情应该上涨。
如果有报道说,今年棉花增产10%,需求量增长8%,是不是一定供大于求了?还不一定。因为你必须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才能判断。如果今年增产10%是在过去几年大幅减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很可能今年的实际产量仍旧低于需求量。即使是实际产量与需求量差不多,也可能因为去年库存大幅减少仍旧显得供应紧张。
基本面分析要求的是能够全面反映供需两方面的数据,归纳起来就是“全面系统”。单方面的数据不足以判断,局部的数据更无用处。
(2)断片式理解
看电影遇到断片,跳过一大段情景,容易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同样,在期货交易中,人们对新出现的信息也应该连续关注。
比如,新进场的交易者看到一条信息说:世界棉花产量估计会增加10%。第一反应就是看空棉花。但是如果早在几天之前就有类似的预测认为产量将增加12%,价格就该反应性下跌了,现在新的预测调整为10%,是不是反而有些利多的意味了,价格有所反弹很正常。理解偏差的原因是该交易者没注意到以前就有过的类似消息,这就是典型的断片效应。
(3)将商品成本视作期货价格的跌底
期货价格下跌到很低时,交易者难免会将价格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比较。的确,价格如果长期低于生产成本,生产者会考虑退出该品种生产,最终导致供应大幅减少,促使价格回升。但是,必须知道,这需要时间。在大规模减少供应未成为现实之前,价格跌破成本甚至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成本之下运行仍是可能的。
当然,不同品种的价格,在生产成本之下运行的可能性不一样。一般而言,可以储存的品种,如金属铜、铝、黄金等,生产成本的支撑力度大一些。但对农产品来说,支撑力度就弱得多。即便价格下跌到成本以下,如果供给仍然大于需求,价格就还可能下跌。由于农产品种植的季节性和种植刚性,价格的调整一般至少需要经过1年甚至几年的时间。
在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上,曾经几度出现过期货价格低于农产品成本价格的现象,比如,白糖期货市场上,糖价居然跌到比包装袋价格还低的程度。换言之,等于是糖不要钱了。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当时的糖实在太多了,由于储存条件有限,不使用就会自己融化,如果能出售,至少还能回收包装袋的成本,总比分文不值好。
案例
2020年4月20日,是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4月交割合约的最后交易日。在此前数日,交易所通知调整交易软件,允许价格出现负值。结果当日早盘低开,盘中持续走低,尾盘加速下跌,收盘时居然跌入负值,收于每桶-37.6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