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教育 INVESTOR EDUCATION
【新书连载之《金属期货》】钢铁大国的崛起
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经历了从清朝时期的艰难起步、曲折徘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步履蹒跚、开拓向前;从改革开放后的大步流星、日新月异,到如今的功成名就、跻身世界。中国钢铁工业崛起的历程,沉淀了几代人矢志不渝的精神及近百年锲而不舍的努力。
毛主席曾说过,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是毛主席的言下之意。钢铁工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石,没有钢铁,国家的工业化就无从谈起。纵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无一例外。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几经屈辱,这激发了中国工业强国之路,也孕育了中国现代钢铁梦。
位于今天武汉市汉阳区晴川阁的不远处,仍留存着一座早已废弃的钢厂专用码头,当年的钢厂已无处寻觅,只有江水还在拍打着码头,似乎仍在诉说着中国首个现代钢厂的历史沧桑,告诉世人这里曾是中国现代钢铁梦开始的地方。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从英国购买了现代钢铁生产设备,开始兴建中国首个现代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然而1894年钢厂建成投产后,因所购设备并不适合国内含磷高的铁矿生产,钢铁产量与质量都很不理想,投产三年只生产了5600吨生铁和400吨的钢,大部分时间处于停产状态,与年产6万吨钢铁的投建规模相差甚远,可谓“学无所成,恨铁不成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西方无铁东运,这促使中国钢铁有了一段瞬息即逝的“繁荣”。在此期间,日本也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时,加紧对中国钢铁资源的掠夺。这段时期,中国的钢产量有了短暂的提升。但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钢铁又重新回到中国市场,中国钢铁面对西方钢铁质优价廉的竞争,毫无还手之力,钢铁工业开始衰退,大部分钢厂停工歇业。到抗战爆发前,中国钢年产量仅3万吨左右,还不及“繁荣”前的水平。抗战爆发后,中国钢厂除部分内迁外,其余均被日本占领,中国钢铁工业在背负着民族生死存亡中艰难残喘,直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虽然全力恢复了以东北鞍钢、本钢为主的日本留存钢厂的生产,再加上随后几年的小规模扩建与新建,中国钢铁年产量从十几万吨快速提升到百万吨以上,但产量占全球的比例仍不足1%。中国钢铁工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56年中国冶金工业部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钢铁系统性的统筹建设全面开启,“三大、五中、十八小”钢厂的规划建设远见,更是奠定了当今中国钢铁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将中国钢铁年产量从百万吨级推向了千万吨级。尽管后来中国钢铁的发展有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全民大炼钢的癫狂,也有过 “失去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中驻足不前的坎坷,但中国的钢铁大国梦从未丢失,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吹动了中国钢铁航行的风帆。1978年以宝钢为代表的大型钢厂拔地而起,将中国百年钢铁大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1996年,中国钢铁年产量突破亿吨,占全球产量达到13.4%,并超越日本成为全球钢铁第一生产大国,完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中国冶金工业部在中国钢铁大国梦成真后,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于1998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随后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并未止步,绝大多数钢材品种不仅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需求,还转而成为全球竞争的强者,中国已前行在从钢铁大国转向钢铁强国的道路上。
“二五”时期我国确立的钢铁工业发展规划是“三大、五中、十八小”。其中,“三大”是指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指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则是指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
想一想
中国现在已是全球钢材生产与出口最多的国家,但为什么每年都会有1000多万吨的钢材进口量?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其根源是钢铁生产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流程制造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速一般会超过生产投入的增速,从而使得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即用规模扩大带动生产效率提高,因此钢铁企业生来就有能成长为“巨人”的基因。被誉为“美国钢铁大王”的传奇人物——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是首位激发钢铁巨人基因的实践者与受益者。1865年,年仅30岁的卡内基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的匹兹堡,创办了他的首个钢铁厂,开启了他的钢铁人生传奇。卡内基的钢铁厂建成投产后,凭借着规模效应,赚取了超额利润。随后又不断投入资金扩大再生产,使得规模生产效应不断显现。此外,他还利用生产技术与管理制度等无成本复制原理,通过区域性地兼并周边钢厂后再改造扩建,使他的钢铁公司成为当时美国乃至全球的钢铁霸主,并维持了几十年。后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家J.P.摩根(John Pierpoint Morgan Sr)将美国钢铁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先后兼并重组了包括卡内基钢铁公司在内的全美3/5的钢铁企业,成立了现今的美国钢铁公司,彻底解决了分散经营带来的过度竞争的弊端,也一度获得了极大的规模垄断利润。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后来的日本、韩国的钢铁企业发展中,都无一例外地印证了钢铁规模经济的力量(见下表)。
表 2017年全球前10位钢铁公司产量及排名与全球产占比
资料来源:世界钢铁协会。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全球最大的跨国钢铁生产公司——安赛乐米塔尔,在年产能达到亿吨级别后,仍不失规模经济的效益。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钢铁行业似乎还未找到经济学理论上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纵观全球,这个临界点或许只有在未来的中国才能找到,这是因为中国的钢铁年产量虽然已占全球近50%以上,但排名前4位的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产业集中度)仅为21.9%,相比美国、日本及韩国达到70%或以上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大背景下,随着钢材总体需求增速减缓,未来中国钢铁规模经济的驱动力将会越来越强,成本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会增大。
此外,钢铁作为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因而生产经营中的固定成本占比较高,一旦减产,规模经济效用就会减弱。所以在市场机制下,钢厂即便因供需变差进入亏损后,也往往只有当生产收益不能明显弥补固定成本损失时,才会主动选择大幅减产,以重新调节供需平衡。这也是2014—2015年螺纹钢期货交易市场价格持续两年下跌的因素之一。
2016年,宝钢与武钢合并成宝武钢铁,年产能达到6600万吨,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
想一想
目前我国产业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哪些因素可能是阻碍提高的绊脚石?
在钢铁行业素有“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的说法。唐山作为重要的钢铁产业集聚地,影响着全球的钢铁市场,将其比作中国钢铁的“华尔街”一点也不为过。唐山是中国重工业的摇篮地,因煤而建,以钢为兴,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有港(海港),有路(铁路公路),有资源(铁矿),具备钢铁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当前唐山钢铁的总产能达到1.3亿多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钢铁冶炼企业多达40家,有160多座高炉,独立轧材企业则有220多家。全球每生产百吨钢铁,就有约7吨来自唐山,且产品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国内所能生产的钢材产品。
钢铁行业也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的生产经营与贸易流通历来就存在着很大的金融需求。在钢铁相关商品期货推出后,探索利用期货市场提升管理经营水平的钢厂与贸易商越来越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唐山钢铁市场,更是期货参与者关注的焦点中的焦点。为了贴近市场,越来越多的期货投资公司、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或分支机构入驻唐山,金融投资的氛围与日俱增。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唐山钢铁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被誉为唐山“最辉煌的年代”。
2004年6月29日,《北京日报》发表题为《本市昨出现少见雾霾天》的报道,“雾霾”一词首次出现在公众媒体中,空气质量问题开始逐步成为国家与社会切实关心的焦点。2008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成为环境保护部。2013年1月1日,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正式运行,开始发布雾霾全国性预警。从这一年起,前所未有的全国环境防治的攻坚战开始打响,各项政策举措随之而来。
钢铁工业是我国工业领域的排污大户。根据 2015 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不完全调查统计,二氧化硫(SO2)、氮化物(NOx)、烟粉尘等钢铁与焦炭生产所产生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分别达到210.1万吨、128.8万吨、385.5万吨,占所调查工业企业排放量的比例分别达到14.5%、11.3%、34.1%。由此可见,国家对钢铁工业空气污染高压防治成为重中之重也是情理之中。但钢铁生产仍不可或缺,要钢铁,也要蓝天。
借鉴美国与日本钢铁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钢铁行业自身的特点,目前对钢铁行业的治理主要是两类方式并举:提高钢铁工业生产标准,直接淘汰不合规的落后产能;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制符合工业生产标准的企业增加或改进环保设备投入,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2016年全面推动的钢铁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就是以减少污染为抓手,推动落后产能淘汰,也使得螺纹钢期货市场价格快速“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