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教育 INVESTOR EDUCATION
【新书连载之《走进期货》】回头看看来时路——世界期货市场发展史(四)
场内期权交易的开端
1973年前,非集中性的期权交易(主要是股票期权交易),即场外期权交易(OTC)在美国差不多已经存在了大半个世纪。但是,由于场外期权交易存在流动性差、成本高及很大的违约风险等缺陷,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尽管投资者确实需要期权交易,期权交易也有着其他投资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点,但是,频频出现的违约情况,使得期权交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差。以至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一度禁止进行期权交易。
1973年4月26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出资成立了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CBOE开创了期权交易在场内集中交易的先例,使期权交易进入了完全统一化、标准化以及管理规范化的全面发展新阶段。由于期权交易合约标准化了,投资者进行交易时的信任程度便大大提高了。资料显示,CBOE在开张不久的 1974年3月,一个月的成交量就超过了美国1972年全年场外交易(OTC)的成交量。市场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产生了良好的马太效应。一些原来在场外进行交易的交易商也纷纷改换门庭,OTC市场的交易量不断萎缩,业务越来越局限于那些交易期限较长、不大符合上市要求的期权品种了。
CBOE在股票期权交易上的成功,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1978年,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荷兰的欧洲期权交易所也开始进行股票期权交易。
期权交易已成为期货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期权交易出现了新变化。一个趋势是期权交易在世界各国的期货交易所迅速扩展。从南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到欧洲的法国、荷兰、德国、瑞士、芬兰、英国,一直到亚太地区的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及中国香港等,都建立了期权交易所或推出了期权交易。另一个趋势是期权交易的对象逐渐扩展到其他品种上。7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开始非正式地大量开展金属期权交易。198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交易所引进外汇期权交易。尔后,澳大利亚的悉尼期货交易所开始了银行票据和带息证券期权(即利率期权)交易。1981年,美国解除了以往的期货交易所不得开展期权交易的禁令,拉开了将期权交易方式应用于其他传统农产品期货合约和金融期货合约的序幕。1982年,CME全面开展了股指期货期权等期权交易。同时,CBOT也成功地将期权交易方式应用于政府长期国债的合约买卖活动。期权交易对象的队伍迅速壮大,以至于现在的期权交易,再也不是仅仅以股票为对象了,而是包括了各种传统的实物商品(农产品、能源产品、金属产品等)与金融产品(股票、股指、外汇以及利率)。可以这么说,在当今世界上的期货交易所内,凡是具备一定交易规模的期货合约都有相应的期权合约,期权合约已成为相关期货合约的配套合约,期权交易已成为期货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期权交易双扩展局面的形成,使期权交易量增长迅猛。2000年,全球场内期权交易的总量第一次超过了期货交易的总量,且这一势头持续了十多年,直到2012年才被扭转。全球期货交易量再次反超期权交易量的重要原因与我国有关,因为这几年我国境内期货交易量增长迅速,为全球期货交易量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境内的期权交易却始终是空白的,直到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才推出第一个期权产品,而期货交易所的商品期权直到2017年才开始试点,对全球期权交易量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03~2018年全球期货及期权成交量对比见下图。
图 2003~2018年全球期货及期权成交量对比
资料来源:FIA。
期权交易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一样,也有买方和卖方。但是,在期权交易中,下面两个特点是期货交易所没有的。一个是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不一致;另一个是期权交易中将买涨和买跌分开了。
比如,投资者担心某交易品种的价格上涨,可以买进该品种的看涨期权,他所付出的代价是给予卖方一笔期权费(大小由竞价决定),得到的权利是:在到期日,当价格高于当时的执行价格时,可以按执行价从卖出方手中买进该品种或按执行价结算差额;而当价格低于当时的执行价格时,可以放弃执行权利。期权卖出方则相反,其得到的好处是可以收到期权费,所承担的风险是一旦到期日价格上涨,必须按当初的执行价卖给买方对应的品种或将结算差价付给买方。与买卖看涨期权对应的是买卖看跌期权,买进看跌期权是害怕该交易品种价格下跌,按执行价买进看跌期权后,一旦到期日价格在执行价以下,买进方有权按执行价将该品种卖给卖出期权的人或得到其中的差价。
期权交易之所以受到青睐,与上述的两个特点是分不开的。
在期货交易中,无论是买进还是卖出期货,其面临的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对应的,即买卖者可能大赢也可能大亏。然而,在期权交易中,两者得到了分离。正是这一分离,使得期权交易比期货交易更灵活,更适合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因而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对买进期权者而言,因为不承担义务,只享受权利,所以损失是有限的(其极限为付出的期权费),但获取高收益的可能仍旧存在。这种情况对一些避险交易者特别适合。对他们来说,买进期权,等于是买了份保险,所付的期权费等于是保险费。如果行情相反,最大损失也就是已付出的期权费,既不会有期货交易中追加保证金的风险,更没有爆仓之说;如果行情看准了,则可以在期权交易中得到相应利润补偿现货中的风险损失。
对期权的卖方而言,相当于充当了保险公司的职能,卖出了一份保险单。尽管从理论上说具有很大的风险,但这个风险,并不会超过期货交易的风险,这是因为期权卖出方在卖出期权时已经收到一笔权利金作为风险补偿。
更重要的是,两者分离之后,大大丰富了交易者的交易策略。期权交易自身可以衍生出以往不存在的交易策略,比较经典的策略就有20多种;按照需要,一定程度上可以复制出期货头寸效应。如果与期货交易的交易策略相结合,产生的交易策略就更多了。无论是专业投资者还是业余投资者,无论是大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无论是避险交易者还是投机交易者,都可以在这些纷繁的交易策略中各取所需。在如此灵活的交易下,期权交易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也就不奇怪了。
风靡韩国的期权交易 1990年1月,韩国证券交易所编制了由200个大企业的股票组成的KOSPI200指数(Korean Stock Price Index 200)。1996年5月3日,韩国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始KOSPI200指数期货交易,次年6月又推出了KOSPI200指数期权交易。1999年2月,韩国期货交易所(KOFEX)在釜山正式成立。在经历了一番股指期货、期权合约到底应放在证券交易所还是期货交易所的争论之后,KOSPI200指数期货、期权交易终于从证券交易所转移到期货交易所(KOFEX)。就这样,韩国股指期货、期权市场开始在韩国期货交易所这样一个专业化金融期货交易所成长起来。 KOSPI200股指期权合约是整个韩国期货、期权市场的核心产品。韩国股指衍生品之所以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得益于KOSPI200指数期权的推出。该合约采用迷你化设计,最低仅值人民币8元,成为妇孺皆知的投资品。韩国民众炒期货就像买彩票一样。目前,KOSPI200期货、期权的成交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S&P500指数和日经 225指数期货、期权加起来的成交量。2000年,凭借着KOSPI200合约142%的交易量增长,韩国期货交易所首次挤入全球前五强。随后,KOSPI200合约一直蝉联全球交易量第一名,使得韩国期货交易所在全球交易所的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居榜首。截至2018年,韩国期货交易所仍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前十名期货交易所之一。